新冠肺炎防疫科學觀
Scientific COVID-19 Prevention
2023-03-29新冠肺炎防疫科學線上直播: 疫情到長新冠 (後新冠肺炎症, PCC)
隨著Omicron疫情由大流行趨向地方流行社會逐步走向防疫解封之後,繼而須重視公共衛生議題就是過去所稱長新冠(Long-COVID-19, 目前多稱為Post-COVID-19 Condition簡稱PCC),中文稱為「後新冠肺炎症」。根據科學文獻「後新冠肺炎症」通常在感染2~3個月後出現「疲勞」、「咳嗽」、「頭痛」、「失憶」等。依序排列18個症狀。科學證據也顯示這些PCC出現盛行率因不同變種病毒而有所不同,由原始株感染後46%到Alpha株減為35%至Omicron降至14%。最近研究也發現癌症病人出現PCC也由2021年Alpha/Delta株17%降到Omicron只有6%。
雖然Omicron有較低PCC但由於感染人數過多,而且Omicron感染也造成三種死亡軌跡,COVID-19直接死亡、COVID-19伴隨死亡及間接非COVID-19死亡,基本上造成三種死亡軌跡潛在危險因子如: 原先既存共病症、健康生活行為習慣順從性差、未接種疫苗及抗病毒用藥順從性較差等可能也都是造成PCC重要決定因子,這些逐漸都會由科學實證來證明。
因此本周將報導PCC所可能引起危險因子整合一系列系統性研究回顧所得到統合分析結果包括: 性別、抽菸、肥胖、COVID-19住院及ICU及疫苗施打等,並且報導最新科學證據大腸急躁症(IBS)也是PCC其中一種症狀結果。
除流行病學外,本次也深入報導如何以感染時間及2~3個月之後分期來了解PCC在多面向血液血球基因蛋白代謝組學(Multi-omics)等特徵之變化以及症狀出現頻率、RNA病毒量及自體抗體等推論PCC之後果,對於PCC早期發現及治療方針有相當助益。
本周也將報導除了過去談過疫苗可以降低PCC之外,新的科學證據也發現口服抗病毒藥物使用也會降低PCC。強調PCC對於解封之後疫情在公共衛生另一層意義就是減低對於生活品質及勞動生產力影響本周也會進行報導。
張維容、林庭瑀、任小萱、葉彥伯、嚴明芳、陳秀熙
連絡我們
Don't be afraid to reach out. You + us = awesome.
© 2020